广告
当前位置: 车主之友-> 热门 > 内容

为孩子们留住“足球城”的城市记忆

来源:新华网 时间: 2025-11-01 18:23 阅读量:16842   

题:为孩子们留住“足球城”的城市记忆

可容纳6万多名观众的大连梭鱼湾足球场,以其火爆的观赛氛围和三面环海的美景闻名。如今,这座大连英博的主场有了新的“打卡地”。球场二层,大连足球文化博物馆日前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。135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,200余件展品,记录了足球城的百年历史,也见证着大连足球的新篇章。

“大连有深厚的足球底蕴,建设这座博物馆,正是想为孩子们留住这里的城市记忆。”大连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文勇说。

百年足球城,不只有甲A

走进大连足球文化博物馆,四座甲A联赛奖杯吸引众多观众驻足。时钟拨回20世纪90年代,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改革。大连足球,成为那个时代绕不开的名字。

1994年,首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赛,大连万达队提前一轮问鼎甲A联赛。随后几年,这支队伍四度夺得顶级联赛冠军。迟尚斌带队创下的甲A联赛55场不败纪录,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。

“大连足球的辉煌战绩,源于这座城市的百年足球发展史。”大连足球文化博物馆馆长助理汤佳澎说。

早在清末,李鸿章在旅顺口建立北洋水师基地时,德国、英国教官就将足球纳入军事训练。随后的日子里,外国学生、船员带来了街头足球,热爱的种子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
博物馆展板上,傅立鱼先生的名字多次出现。1920年,傅立鱼创办大连中华青年会,宣传爱国思想。因其热爱足球,便组建了中青足球队。在爱国情怀与体育精神的感召下,到1930年,大连地区的足球队已发展至20多支,中青、工华、龙华、华清等队声名远扬,多次击败外国球队。

“自足球来到大连,与当地的码头文化、城市文化相结合,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王文勇说,“我们小时候,一放学就用书包摆好球门,在街上瞎踢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大连足球步入发展快车道。足球城培养出李明、孙继海等一批批优秀球员;东北路小学、实验小学成为闻名全国的青训摇篮;草根足球“连超”堪称全民参与,去年参赛队伍7600余支,人数近20万……1964年,原国家体委就将大连定为足球重点城市。自那时起,在每一次国家重点足球城市名单中,大连都从未缺席。

这里收藏奖杯,也收藏声音

“观众朋友们好,现在入场的是大连队球员……”博物馆内,一声穿越时空的解说,将人拉回90年代。在四座可以站立其间的传声筒内,新闻播报与山呼海啸般的球迷呐喊交织在一起,这是独属于足球城的声音记忆。

“大连人看球,不分男女老少。”对球迷郭女士而言,中学时代的声音记忆尤为深刻:“上晚自习时,我就总和同学偷偷用收音机听实况解说。听到进球时,激动地都得紧紧把嘴捂住,生怕被老师发现!”

声音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坚韧。在万达、实德的辉煌之后,大连职业足球历经沉浮,甚至在2024年一度暂别顶级联赛。然而,空白很快被填补。传声筒内,播放着《大海啊故乡》和《只为大连》的旋律,非比赛日,球迷也能沉浸式体验到梭鱼湾球场的声浪,这是中超新军大连英博谢场时,球迷必唱的歌曲。

“球迷文化,早已成为大连城市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汤佳澎说。本赛季,大连英博场均有近6万名观众到场支持,球场氛围异常火爆,梭鱼湾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亚洲第一主场”。球迷是队伍真正的主人,他们为车队大巴选择了辽B3333B的车牌号,寓意必拿三分。

展区旁,设有一面贴满老照片的“声音墙”,将耳朵贴近照片,便能听到相关的解说声。“孩子们来了,也能听到那时候的足球是什么样的。”王文勇说。

一个印有“大连球迷首次包船赴津助威团”的手提包,见证了两代大连球迷的激情。1996年4月,大连万达包下“天河”轮,1200多名球迷漂洋过海,赴天津为球队助威。有老球迷回忆,一到天津民园体育场,先看到的是大连球迷的23辆大客车,现场全是大连的蓝色旗帜,“客场简直成了主场”。

今年8月16日,大连英博客场挑战天津津门虎队,860多名球迷包船奔赴天津。“近30年过去了,我们这一代人接过前辈的旗帜,以同样方式为球队助威,这就是在延续大连与足球的不解之缘。”大连球迷雪娜表示。

为孩子们留住城市记忆

博物馆立项以来,不少大连市民踊跃捐出藏品。72岁的王君华捐出了自己亡夫王仁坤半辈子的珍藏——一块产于60年代的秒表。

“看到征集藏品的号召后,我想为博物馆增添一些‘小瓦砾’。”王君华说。但在王文勇看来,这块秒表绝非普通物件,而是为孩子们留下大连足球记忆的镇馆之宝。

“这块秒表,是王仁坤生前使用的。”王文勇介绍,王仁坤曾在大连纺织厂厂办学校和甘井子区体校任足球教练,是张恩华、赵旭日等国脚的授业恩师。70年代,热爱足球的王仁坤毅然考取证书,从工人转为体育老师。厂长特批一百多元钱,为他购置了这件教具,在当时,算是个“大件”。

“70年代末,不是每个人都有手表,每人工资大约只有38块多。一个老土体育老师身上挂个价值上百的秒表,就像上海滩的许文强一样,那真是帅呆了、酷毙了!”王君华说。

这块秒表,陪伴王仁坤走过几十年的青训生涯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苗子,表盘上满是岁月的斑驳。王文勇说:“过去的教练用的是机械表,现在的孩子们可能都没见过,用的都是电子表。工具变了,但这份热爱和传承并没有变。”

秒表一旁,是一本已经卷边的《中国体育社会学》,书上有密密麻麻的注解和读后感。王君华说,这本书是王仁坤退休后拿回来的。她说,看到上面的字体,好像又重新认识了老伴儿。他的很多足球知识,都在这本书里。

“我想让我的孙子看看,爷爷当年的笔记和学习态度。”王君华说。

博物馆内,一片微缩版的足球场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来踢球,场边还设有“教练席”。一座展台上,整齐摆放着裁判使用的红、黄牌和哨子。王文勇说,这些设计也是为了提醒孩子们,让他们有规则意识。

“这座博物馆,让大连人回望足球不同时期的点点滴滴,就是想展现大连人的精气神。”王君华说,“过去没有明星,只有球星。足球激励了多少青少年!”

“我们想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故事,这正是大连足球的薪火相传。”王文勇说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门排行榜